当前位置: 找书苑 > 军事历史小说 > 明月出祁连最新章节列表 > 二十九、招募流民 没有更新?告诉管理员更新 章节内容错误、缺失举报
选择背景颜色: 选择字体: 选择字体大小:

二十九、招募流民

小说:明月出祁连 作者:准噶尔刀王

  农耕民族每当势力抵达草原边际的时候,都会犯下一个很致命的错误,当他们看到绿油油的草场时,就想全部把它们开垦成农田。

  岂不知草原上降水很少,都是季节性的,有些地方根本不适合种粮食。在草原上开垦出来的荒地用不了十来年就会严重退化,产出的粮食甚至还没有种下的种子多,每当到了这种时候,汉民族只好放弃了北进,又退回到了中原。

  北方这条宽阔的干旱地带一次又一次阻止了中原民族的扩张步伐,所以就陷入到了无限的人口膨胀,土地不足,饥饿所引起的战乱,人口的自我屠杀和锐减,新的帝国建立这样的循环怪圈当中。唐朝是唯一的例外,因为这是一个汉化了的鲜卑政权,身上残留的胡人血统让他们知道到了草原上该干些什么。

  草原上人力资源不足,再加上缺少引水灌溉设施,畜牧业才是最适合的生产方式,当然能够种些粮食作为补充的话,他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更强,那就更为完美了。

  即使是到了夏天,五千多匹军马每天所消耗的草料也不算少,幸好关川河两岸目前基本上没有什么农户,否则李岘根本就找不到合适的放马地点。

  东京那边的童太尉依然还没有什么动静,继续在朝堂里扯皮,秦凤路第三将三千多人在一帮教官的严格训练下,已经进步了许多,似乎应该能够应付一场小规模的战斗了。

  河谷两岸田地里的麦苗已经有一拃多高,绿油油的长势喜人。从李家庄园往南在河道里矗立着十二台巨大的水车,浇灌着二百多顷农田,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由于农丁不足,李家庄园其实还是以畜牧为主,养着一百多头奶牛,两千多只羊和三百多头猪,另外庄户们自己还养了一些鸡、鸭、鹅等家禽,田地里也大半种植的是牧草。这样一个农庄,每年也只能养活三百来户人家,进项也只有五、六千贯。农牧业的收益并不很高,赚钱还只能在工商方面多下功夫。

  大宋国的官僚们治国方面并没有什么特长,但在聚敛钱财上面却很有独到之处,只要那一行业的利润高了,准能弄成官营的。香料、糖、酒、盐、金、铜、银、铁、茶叶等等,如果哪天连呢布也改成官营的,李岘估计自己如果不是狗急跳墙地造反,就只好避居到外国了。

  进入五月后,西军与西夏之间的冲突减少了许多,却忽然传来消息,河间府和沧州的黄河决口,洪水漫延,淹死了很多人!

  最初听到这个消息时,谁都没有太在意,这黄河每隔几年就会决堤一次,大宋国的人都习惯了。

  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难民涌向大名府和东京,得知的情况却越来越严重,此次黄河决堤所造成的损失根本无法估量,简直就是一场巨大的灾难:根据大名府知府梁子美上报的估算,河间府和沧州两地几成泽国,仅在洪水中淹死的人数已经不下数十万,另外有数百万人失去家园,成为流民。

  这下朝廷上下才惊动起来,赶紧采取措施救灾,另外就是封堵流民,不使其涌入东京。

  宋代的救灾制度相对完善,财政状况也比较正常,虽然社会底层百姓生活困苦,但每遇灾害,政府倒也能及时开仓赈济,不至于出现象汉末或是民末那样饥民遍地,大规模冻饿而死的情况。

  当然,在大灾后不免会有许多贫民会因为饥饿而死的情况,只要死得人不算多,不出现大的流民潮,地方官吏就算是救治有力。

  但这次的洪灾整个的受灾面积确实太大了,从瀛州河间府,永静军到沧州,波及三个州府六百多万人口,河道更改,河水泛滥,从河间府南部到差不多半个永静军(东光),沧州南部各县全部被洪水淹没,变成一大片水泽之地。

  朝廷把救灾的重任就压到了河北路转运使兼大名府知府梁子美身上。这梁子美是前太傅梁适的孙子,今年也快七十岁了,曾做过户部尚书,另外小说《水浒传》里的梁中书就是以此人为原型。

  不过这梁子美出身官僚世家,可不是什么蔡京的女婿,但与前宰相章惇倒是儿女亲家。由于与“奸相”章惇有牵连,所以在后世宋代文人们的著述里他形象就不咋样,属于被糟蹋的对象之一。

  梁子美出知大名府并不是靠走谁的门路,而是属于重臣兼任。要知道有宋一代大名府是北-京,本身就是支撑河北路防止辽军入侵的军事重镇,而且每年的财赋收入仅次于东京汴梁,是天下第二号的财源地,这个年代大名知府就相当于后世的上海市一把手,绝对是在高层排得上号的人物。

  宋朝的救灾措施一般有开仓赈粮,募工修河筑路和招募从军这三种主要方式,这开仓施粥就是不要让灾民到处乱跑,形成流民,否则就难以控制了。征募河工就是以工代赈,另外招募从军就是在灾民中招募青壮,只剩下些老弱妇孺就是想闹事也闹不起来。

  不过,这一次的灾害面积和涉及人口太大了,尽管各地拼命围堵,还是有数十万人流落到了东京城外。

  一般来说,开封府是不给饥民放粮的。

  这是怕饥民全都跑到京城,危及首都的安全。

  比如在哲宗年间,滑州、陈州大旱,饥民涌入开封,宰相司马光就曾阻止开封府尹向饥民放粮,说是东京存粮有限,如果把粮食给了灾民,那么以后天下只要一受灾,百姓就会往东京城跑,长此以往,我们还吃什么呀?

  结果就是有数万人被饿死在开封城外。

  刚上任的殿前都指挥使高俅就忙碌了起来,他负责保卫京城的安全,龙神卫全部出动了,好几万人马,守着开封城外,如临大敌。没有户籍和路引的全不准进城,这就堵住了灾民进城的通道,洪水之下,谁还能想到带着户口薄逃命啊。

  高俅骑着马在城外巡视了一圈回来后,面色阴沉,城外饥民遍野,以树皮草根充饥,每日里都有不少的人死去,饿脬遍地,如果开封府再不施粥赈济的话,恐怕真的会引起民变。如果发生那种事情,只怕自己这殿前太尉是做不成了。

  坐在大堂上,高太尉正琢磨着是该上份折子呢还是面前天家面陈事实。

  这种事搞不好就会受到朝臣集体的攻讦,他得仔细权衡一下得失。

  这时却见门下参事走了过来:“太尉,刘帅的私信,同时送来的还有一封秦凤路李指挥的私信。”

  高俅听后说道:“都拿过来吧。”李岘现在与他和刘仲武合伙在东京做着琉璃和香胰子的生意,每月差不多有两千多贯的分润,高太尉手上得到了好处,自然也会在一些事情上对他照拂一二。

  刘仲武的信是说秦凤地广民稀,蕃羌甚重,军伍额员不足,此番招募河北饥民以充厢军,他已经秦请枢密院和兵部,请求调配一部分到秦凤各军,中间还请太尉替为转圜。意思就是请高俅替他说些好话,能调一部新募的灾民到秦凤路。

  李岘的来信意思是听说刘帅有奏调新募河北路厢军一事,正好李家有意在河湟开垦荒地,但却缺乏人手,此次愿意同时招募这些军卒家属迁置河湟,费用自出,也希望高俅到时有困难帮些忙。另外还说自己最近正在试制一种新鲜产品,到时还要麻烦他老人家代为购买几处瓷窑,或者大家继续合作。

  这就是利诱了,仅琉璃和香皀两项,他每年就能分润到两万多贯,在这事上,高俅肯定会全力帮助,况且招募饥民安置也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开封府尹盛章奏请开仓施粥,得到了梁师都和蔡京的支持,有御史上奏此举有违前制,结果遭致天家的斥责。在这件事上,赵佶做的要比向太后强一些。朝中一大帮人也怕出事,于是开封城徽宗下旨让开封负责赈济灾民,在城外开十八处粥厂,但却不许灾民入城。

  大名知府兼河北路转运使蔡子美因阻隔安置灾民不力,受到申斥。

  兵部居然给出了募兵十五万的员额,光这一项支出花费就高达六百多万贯。找书苑 www.zhaoshuyuan.com 这也是惯例,大宋国每逢大灾之年,就大举募兵,以减轻灾害所带来的风险,算是种另类的以工代赈。童贯也知道这些新募的灾民根本无法作战,但也知道事急从权,也算是默认了这种做法,反正花的也不是自己的钱。

  即使是这样,对于高达三百多万的洪灾难民而言,也属于杯水车薪。

  有一部分难民跑去了辽国南京,边境守军对此也是睁只眼,闭只眼,只当没看到。各周边府州还算救助还算及时,总算是没再出现大规模的流民潮,这让原本紧张的中枢算是松了一口气。不过劝这些灾民回乡安置这事今年是做不成了,因为河间府和沧州南部都已经成了泽国,只能等到了秋天过后大水彻底退去,才能劝募流民返乡。

  李家在东京和大名府都有自己的布庄,现在各地的商铺都行动起来,积极地招募难民到西北垦荒,效果并不太理想。中国人乡土观念很重,轻易不愿远走他乡,除非是举族迁移。可是那些大族的族长基本上也都是大地主,也舍不得放人。

  能招到的都是些原本就失去田产的佃户,而且还是些有胆气敢到外地闯一闯的人。尽管李家给出的条件给不错,半个月下来,也只是招到了一千多户人家。

  首批招募的灾民开始上路了,李岘特地派出李贵来主管这事,并嘱咐其尽可能让人在路上吃好吃饱,同时还要注意卫生,避免疫病的流行。

  眼看着自己招募流民的效果不佳,李岘只好把主意又打到了兵部正准备调拨给陕西各路的河北新募厢军各营身上。




如果喜欢《明月出祁连》,请把网址发给您的朋友。
收藏本页请按  Ctrl + D,为方便下次阅读也可把本书添加到桌面,添加桌面请猛击这里

快捷键:上一章(←) 下一章(→)
作者准噶尔刀王所写的《明月出祁连》为转载作品,明月出祁连最新章节由网友发布。
①如果您发现本小说明月出祁连最新章节,而找书苑没有更新,请联系我们更新,您的热心是对网站最大的支持。
②书友如发现明月出祁连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③本小说明月出祁连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找书苑的立场无关。
④如果您对明月出祁连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邮件给管理员,我们将第一时间作出相应处理。
扫码